宋志平:数字化下一个应用场景就是大规模的产业互联网

2021-11-29

112904.jpg


摘要

宋志平演讲全文(有删节):

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一路开创。现在的环境、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我们是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二是我们新的发展理念的提出,包括双循环、大数据、低碳化、共同富裕等等这些,都波及了我们的生活,都对创新创业、发展企业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深刻的变化里,找到适应自己的发展之路。


我分享的主题是“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之路”。我将逐一与大家交流。

01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新的发展理念,非常深刻。


改革开放过去的40多年,中国实现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但到了2012年、2013年时,经济速度就放慢了,大家普遍感到不适应,还希望回到过去的两位数的快速发展,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时提出了“新常态”,提出我们要在发展面前,保持平常心。


新常态实际上就是几点:

第一,速度调整,就是我们的速度从高速变成中高速;

第二,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要调整;

第三,要素调整,从过去的常备要素到创新要素进行调整。


新的发展理念主张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究竟应该怎么发展,要注意什么?


第一点就是,企业要追求稳定的成长。这些年在高速成长的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创造了很多场景和奇迹,但现在企业也要适应新的发展理念,成长要更加稳健。怎么才能稳健?


一要突出自己的主业。我做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两年多,大部分的问题出在偏离主业、盲目扩张,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大企业、中等企业、小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突出的业务。做企业有四大核心,核心业务、核心专长、核心市场、核心客户,这些是我们企业的看家的本领,所以做好核心业务是最主要的,不要偏离主业、盲目扩张。


二是发展节奏不能过快。因为发展过快,我们的人力、财力就跟不上发展,这就会出现问题。企业一定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这非常关键。企业家一定要有周期的概念,一定要知道,经济是有周期的,一定要研究它。做企业不能只冲锋,还要会转型;冲锋是为了攻城掠地,转移是为了保存实力,但是这些都要有。


三要重视整合优化自己。企业有快速成长的阶段,但也要有夯实、修整自己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整合优化自己。


四要学会细分市场。企业要在细分领域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增加自己的眼力、能力。现在任何一个行业过剩后,不少企业就想转行,我说不是转行是转型,因为你转行的话你从这个行转到另一个行,你会发现那个行竞争也很激烈,也很过剩,而且你可能还不熟悉,所以我们还是立足于在你的主业业务里面进行细分,做细分也利于头部企业。


五要学会精细管理。不管企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强化自身的管理,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做好服务,这些都是我们的基本。


在新发展时期,首先,非常有必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要有平常心。与30年前、40年前的环境不同,当下环境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发展理念产生了重大变化。这点要特别注意。


第二点就是,企业要着力创新发展。过去我们的要素是低成本——土地成本低、人力成本低、甚至技术成本也低。过去的创新模式主要是模仿式创新,来得快、成本低。当年日本也是这样,日本整个工业体系在七八十年代都是模仿式创新的体系,但现在不同了,形势变了,我们不能再用这种创新的方法,而是要用新的创新取得优势,企业要加大创新的力量。


什么是“真的创新”?有人说,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但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这四个字里有三层意思:一是科学,科学是发现,发现是科学家的事情;二是技术,技术是发展;三是产品,产品创新是企业家的事情。创新的核心是要做成有效率的产品。熊彼特在100多年前写了一本书《经济发展理论》,书中所涉的创新就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熊彼特找到了产品的组合、工艺的组合、原材料的组合、市场的组合和组织模式的组合等等。举例来说,电动车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的新组合,汽油车是汽油、油箱、发动机、变速箱、方向盘等新组合。不同的组合就产生了不同的创新。


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零科技都是创新,高科技创新只占整个社会主线的25%,剩下的四分之三来自低科技、中科技和零科技。零科技就是指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就是德鲁克提出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他当时以肯德基和麦当劳为例,指出这两家企业没有什么高科技,但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今天像京东、淘宝、滴滴打车,也并没有太多科技,而是实现互联网的应用,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即便没有多少科技属性,但因为他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所以这也是创新。


各位企业家也要研究,到底我们适合不适合去搞高科技?因为搞高科技并不容易,自主创新的时间较长,投入也较大,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不见得有自主创新的能力。目前,中国大量的创新是中科技、低科技甚至零科技,但这并不丢人。因为低科技、中科技、零科技的创新贡献占75%。


我也非常赞同企业去做高科技,但我认为,高科技是少部分企业能做的事情。大多数企业能做的可能是中科技、低科技、零科技。千万不要小看中科技、低科技,北新建材做石膏板做出了花,全国的市占率已有60%。虽然它比普通的石膏板每平米贵2元,一年卖出20亿平方米,也就就有40亿元的收入。它的核心就是,它做的石膏板又轻又结实,就是这么一个技术专长。和芯片比、和生物制药相比,北新建材是中科技甚至低科技,但他们赚了很多钱,发展得也非常好。现在他是全国最好、全球最好的石膏板企业。


企业家和科学家都在创新,但科学家在做科学发现时不见得有利益效益,而企业家的创新要受到严格的利益约束。即你的创新有没有效益和价值,如果不产生效益和价值,这个创新就不能做。


企业创新还得研究方法和模式,到底用什么样的路径、模式去创新。创新简单地概括为五种模式:一是自主创新,二是技术创新,三是持续性创新,就是在自己的产品里不断地去改进、创新,其实我们大部分企业做的都是持续性创新。四是颠覆性创新,用新的技术颠覆了团体的技术,但是每个企业不是每一天都会颠覆,往往是15年到20年颠覆一次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颠覆性。五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中国,商业模式创新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人多、市场大,任何一个商业平台的建设都可以引发一个大公司的崛起。


大家可以对照下自己的企业属于上述五种创新模式的哪一种,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创新路径。企业不创新就只能等死,只有认真地去思考,有目的、有效、高质量地去创新,才能赢得发展。


第三点是,企业要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企业有两种融资方式:一是把大家的钱存在银行,银行再借出来给企业,企业还本付息,这是间接融资。它能把资金汇集起来支持企业和经济发展,同时储户能够分享企业的红利。二是在交易所里,企业直接卖股票,投资者可以直接把钱给企业,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这是直接融资。


中国过去主要采用的是间接融资,向银行贷款为主,直接融资只占企业融资的12%。而美国的直接融资比例占了90%,间接融资只占10%,通常企业缺钱是因为银行贷款要还息,且利息挺高。我就主张大家要面向直接融资。


企业都去间接融资,就会造成融资难、融资贵,尤其是小企业去间接融资,相当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我们现在打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让大家直接去融资:


第一,企业间互相持股参股。像浙江、江苏一带的企业可以直接估值,大家要同意,我就投资。


第二,以私募的方式,通过股权基金进行投资。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有两万家,手上有17万亿元人民币,美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有3千家,手上却有100万亿元人民币,这方面美国是我们的好几倍,所以还是要发展直接融资。


第三,让企业上市。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只有30年的历史,这30年间,我们有4500家A股企业,现在市值是90万亿元,今年上半年这4500家A股创造的收入占到了我们全国GDP的57%,占据了半壁江山。


美国最大的创新来源于其资本市场的创新,来源于纳斯达克。美国前十家市值高的公司,七家都是纳斯达克培育的。纳斯达克就是创新,科技企业不赚钱照样有价值,这就是资本市场神奇的一点。资本市场不只是说买了股票,股票之间可以转让,基于转让出现的新词叫“价值”。


在传统的资本时代,有一个词叫市盈率。要想提高市值就要提高盈利能力,你的盈利能力提高,市值才能提高。市值的区别也是建立在盈利预测不同的基础上,而预测不同的是主要的保有量、利润。但是大家看高科技、新经济,几乎颠覆了这个规律。


今天的特斯拉实际上没有效益,但它在美国的市值是1.24万亿美金,虽然难以想象,但这就是今天资本市场的价值利润。你可以当期没有效益,但是可以有很高的价值。这样的资本市场最大的益处就支持创新,支持那些一文不明的创新者,把他们的创造力转变成产品,把他们的产品转变成大的企业,成长起来。所以我们现在也引入了科创板,就是要支持创新,支持创新企业,这就是来源于资本市场的神奇力量。


当然这种神奇的力量也有另一面,即会无序扩张,现在我们也看到了这一面。所以,我们不仅要让它健康发展,支持创新,同时,也要抑制它无序扩张。这是今天我们的问题。


提起北交所,它是专门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一个平台,我国逐步地在做这些工作。先想到新经济,就做了创业板;然后想到了创新,做了科创板;现在又想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又为它们搭建平台,这就是资本市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大家搭建平台。


02

双循环


改革开放中国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经历了长足发展,非常强大,尤其是进入WTO后,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中低端产品在全球所向无敌,创造了经济奇迹。但是这几年,中美贸易摩擦已经很长时间。十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史帝芬·罗奇写了本书《中美经济再平衡》,他就比较早地预设了这个问题:这种“产品先在中国造后运到美国,在美国卖了美元再由中国人拿回来,再借给美国人、买它的国债,美国人再去消费”的循环并不平衡,他认为要出问题。现在果真出了问题,美国人不干活,把所有的制造通通迁离出去,自己则做金融创新、高科技创新产品。现在美国产品的制造主要在中国,它又开始受不了。


那中国就提出分工,美国做高科技,我们做中科技。我们用几亿双袜子换一架波音飞机。但美国并不同意这样分工,他们就提出回归实业,欧洲提出要再工业化。这会让过去全球化的进程突然要发生改变。我认为,美国想恢复自己的制造业很难,但他们并不放弃,所以他们要加关税,同时卡脖子,美国要享受高科技的一杯羹,不允许中国实现高科技的突破。这就是今天我们的现状。


所以中央提出了双循环,我们不能过度地依赖美国和欧洲的市场,要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但同时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有十四五亿人,4亿人是中产阶级,有一定的购买力,但我们的消费理念还不及美国强。


日本不把最好的产品卖给别人,因为其本国市场是长期市场。中国把最好的产品卖给日本,差的产品卖给国内,这就不利于打造自己的市场。我们拿市场换资本,拿市场换技术。所以你会看到,我们满街的汽车都是外国的牌子,虽然这些汽车都是在中国造,但都是外国的牌子。这是一个很大的危机,中国作为最大的制造国,怎么连汽车都是别人的牌子?我们去美国、德国、日本,它们通通是本国汽车品牌为主,可是中国大街上几乎全是外国汽车品牌。这是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的现状。


总书记到一汽讲了这句话:一定要把民族汽车品牌做上去。所以在整个的开拓国内市场上标准是我们产品的结构调整。


我们也需要外汇,所以就要开放,国外的产能科技进来,同时我们的产品还要出去,贸易才能平衡。全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为中国制造产品、满足需求,中国的制造机器却可以满足它们的需求。只不过中国制造业要向中高端甚至向高端迈进。


我前年到瑞士达沃斯去,达沃斯有几个跨国公司,包括西门子,ABB。我问他们:你们会不会搬走啊?他们说:搬哪儿?我说:搬越南或者印度?他们说,不会搬走,因为成本低是暂时的,最重要的是配套和人才。


那国际市场怎么办呢?我们开拓了40年的国际市场,不会放弃海外市场积累的优势,所以我们提出“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


03

数字化


传统的贸易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商家不知道客户在哪儿,客户不知道厂家是谁,所以中间的贸易商就大行其道。但是互联网颠覆掉传统的商业模式,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就是平台模式,这就是一场革命。


马云坚持把互联网做了起来,做起来的核心是有了支付宝。如果没有网上支付跟上去,那就做不了消费互联网,因为条件不成熟。所以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在全球是遥遥领先的。现在中国的互联网进入到了下一季,就是工业互联网,过去几年我去了不少的企业,工业互联网又在中国快速的发展,这是下一个风口。


我们的消费互联网为什么发展这么好?就是因为我们市场大、人多、应用场景多,那工业互联网也一样。我们公司户数有4300万,但是中国的个体工商户有9100万,加起来我们市场主体有14000万个市场主体,这么多的市场主体,他们都是C,我们缺B,都是B2B,B2C是个人,B2C,这个B无限大,所以这就是我们工业互联网的基础。


我去看双星,双星说我们不卖轮胎了,不卖轮胎了那要怎么办?每一个轮胎里有一个芯片,轮胎都加入了它的工业互联网,它卖了多少个轮胎、轮胎处于什么样的运行状态,它都知道。所以它不用卖轮胎,光收轮胎的运行费就可以了,而且网上可以支付。下一个应用场景,就是大规模的产业互联网。


大数字还有一个重要性——智能化。5G催生工业智能化快速发展,过去的几年,我去了不少企业看他们的智能化的进程:我去年年初去了富士康,大家知道富士康是林海战术,过去的一个车间需要380个人,现在只需要30个人,每班10个人。


中国建材在城乡的玻璃纤维织布厂织电子布,这个电子布做浮图板,我们集成电路线路板的电子,用这个玻璃纤维。几万亩的厂房有七百台织布机,居然没有一个人。过去大家看到织布,纺织工戴着帽子到处走,接线头,现在纺织厂没有一个人。


智能化的意义主要是减少用人,降低成本。这对中国来讲,意义重大。工业革命到现在,我们几乎所有的技术都是围绕如何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智能化就是,不要让你去做这些重复、繁重的体力工作。


那么,都是机器,岂不是没有人了?工作都没了?技术上,我好像暂时回答不了,哲学上我帮你回答一下。每一轮技术革命都是把人解脱出来,每一轮都有同样的疑问,甚至有工人去砸机器。但这么多年我们回过头看,现在是更美好的社会。所以,大家把心放在肚子里,你不会没有工作,只是你的工作比过去更舒服。马克斯讲了物质极大的丰富,从按劳分配变到按需分配,现在看,物质的极大丰富有可能通过智能化的机器实现。智能化不光解决了用人的问题,它还解决了精准度的问题,它可以使作业更加精准。


我发现,中国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企业要有数字化发展优势,与传统成长不同,数字化的企业是指数级的成长。


04

低碳化


现在进入了双碳时代,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去年我们碳排放差不多有100亿吨,占到全球的30.7%。中国现在是个排放大国,但是如果看到人均排放,我们才排放了10.1吨,美国人排放了17吨,我们量少但是是排放大国,但是你去欧洲看,很多国家都是碳达峰了,碳的消耗都在往下走了,我们现在到2030年才能达峰,也就是今后的五年还在往上走,所以即使到五年之后要达峰,这其实也是个艰难的挑战。


到2060年我们要做到碳中和,碳中和就是说,我们各种处理二氧化碳的方法和我们新排放的碳能够抵消,也就是碳零排放,到现在2060年到现在还有39年的时间,这对我们的挑战是巨大的,但必须要做。


2015年12月份巴黎气侯大会我去参加了,大会提出了我们要到本世纪末,2100年把地球的气温的增加控制在2度以内,要努力控制在1.5度,那1.5度意味着什么?还有0.4度多一点,这能不能做到?如果今天不节制,地球的气温要提高4到5度。什么概念?我们此刻这个家就沉没了,被淹了。像北京前几天突然下大暴雪,今年的河南发大水,这就是气侯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比如说能源。现在的化石能源90%要被再生能源替代,再生能源的70%是风能和光伏。激进的说法是,到本世纪末光伏太阳能占掉90%的能源,保底的说法是60%,但这也说明,能源要彻底地被替代,不能再用化石能源。


比如说低碳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节约用电,都要减少碳排放,我们家庭生活、居住、交通等等通通都要低碳化。


中国建材做了一个北新房屋,做了几十年了,过去的房屋被德国人利用起来了,叫低能源。后来叫零能源,现在叫加能源。什么意思?就是一座小房子有光热、光电、风电、地热,还有沼气,建了这个小区后,每一座房子就不耗大电网的电,还可以给电网输入一些电源。新疆、成都都在做这件事了。其实整个农村如果都用这种小房子的话,就可以做到零能源、零碳零排放,今天的技术完全能做到这一点,只是大家没有去做。


再拿电动车来说,如果14亿辆车通通被电动车取缔,大家想想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这些变化,实际上都展开了企业创新创业的发展空间。


05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共同的理想基石,也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精神。以前我们有句话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大同思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讲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他后面还有一句话要先富帮后富。要先富帮后富,兼济天下,这并不是要杀富济贫,搞公私合营。而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出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这种不平衡、不协调应该得到改善。我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大家要站在历史阶段的角度去理解,做企业家不要因此而紧张,今天的社会,为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这不是坏事儿,这是好事儿。


对于企业来讲,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办企业到底是为什么?


美国有一个商业联络会议是有200个大企业家开会,在1972年他们有个企业宣言,到底企业目的是什么?他们提出来企业的唯一目的是让股东利益最大化,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他们又重申了这个宣言,其实这对全球的企业影响最大,也印证了中国企业家的价值观——让股东投资利益最大化。


但是到了2019年,他们发现过去这个提法有失偏颇,企业的目的应该是让社会更美好,企业要在照顾到股东利益的时候,兼顾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尤其是员工的利益,企业相关者是客户、供应商、社会社区等等这些都是利益相关者。他们重新诠释了企业的目的,这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因为企业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是说股东利益不重视了,而且只重视股东利益远远不够。


第二,企业怎么能共享机制来达到共同富裕?


清朝的晋商发达,山西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大商人?是因为有很好的内部机制。他们的机制有银股和身股。银股就是东家,东家叫金融投资者,股东。身股是帐房先生、掌柜的加上伙计,人力资本、劳动者。银股50%,身股50%,掌柜的帐房先生分25%,伙计们分25%,就是这样的分配,让山西产生了大量的优秀晋商。老祖宗做得很好。


像民企华为是全员制公司,人人可以在华为只占0.01%的股。国企里做得好的万华,人均持股20%,公家持股21.6%,而且有科技分红;像海康威视15%的股份,做了四次限制性股票,分了三亿,而且下沉投资都有职工跟投,他的机制非常好、企业非常好,所有者也非常好。


美国有本书叫做《文明的代价》,书的作者认为,社会文明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这些赚了钱的人要回馈社会,要支持教育,要帮助弱势群体,这就是代价,让社会能够平安。


最后,就是成为觉醒企业家。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一是党的方针政策好,第二是中国有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的企业家群体,带领企业艰苦奋斗、创造财富,所以要承认企业家的历史地位,而且今天我们要鼓励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把公司能够做好,兼济天下,这应该是我们的品格。我也希望我们的企业家都能够带这个头,能够做觉醒的企业家,这个觉醒企业家不能老让美国人做,我们也应该做。


最近我看曹德旺等不少的企业家都在支持教育,我就特别赞成,我读了一本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原校长约翰.汉尼斯写的《要领》,讲的是领导学。书里讲了一段有关同理心的故事:只要有孩子考上斯坦福大学,就不会因为家庭条件差而让他辍学。斯坦福大学约翰.汉尼斯校长的工作分配,20%的工作是在学校服务,80%的工作是去找企业家捐钱。支持教育,这是好事儿。


中国的企业家也越来越富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还是鼓励企业家多做社会贡献,多回报社会,这绝不是强迫大家,也绝不是杀富济贫。而是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家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了,企业应该为社会做贡献。这也是新发展理念里提到的——既要协调、平衡,也要共享。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美好。


作者: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