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应急推进中国式应急能力现代化——2022中国智慧应急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2022-11-15

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科技、人才是应急管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全国安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应急管理大学(筹)共同主办“2022中国智慧应急发展论坛”于2022年11月11日在线上召开,论坛由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江门安全应急产业(北京)孵化器承办。 

111417.png

本次论坛主题是“以智慧应急推进中国式应急能力现代化”。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颖主持论坛,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董纪昌、全国安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马汉鹏致辞。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石化楹科、中交信息科技、广东江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等高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地方政府的专家与负责人进行了主题发言,围绕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应急人才培养、智慧应急关键技术、智慧应急实践探索、应急产业与区域治理等六大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中国科学院、应急管理部门、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大学高校、应急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组织、应急产业企业、信息科技企业、地方政府等相关机构人员参加论坛。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董纪昌在致辞中表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大学2021年成立了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建院一年半以来,学院全体师生践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念,不断奋力拼搏,开拓创新,高效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实现了当年成立当年招生,课程设置、学科点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建章立制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超常规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未来学校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靠科教融合办学优势,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需求,抓好应急管理学院建设,努力培养应急安全领域急需的战略管理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担当责任使命,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全国安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应急管理大学(筹)马汉鹏教授致辞中表示,智慧应急是在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创新,提高重大风险防控能力,有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安全行指委将充分发挥专家组织的作用,以高质量的研究、咨询、指导、服务,切实履行教育部、应急管理部赋予的职能,为培养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的实战性应用型人才提供强力支持。

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颖指出目前应急管理课程知识体系较为分散,知识培养体系的探索还处于单点单线上,没有形成体系化布局,与面向未来的应急人才培养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基于国家面向未来应急能力的整体规划与政策,中国式应急体系能力现代化目标与标准,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些人才,要进行顶层设计。二是面对未来应急交叉复合特点,加强共同研究规律把握,应急管理是非常丰富的交叉学科,不仅是专业交叉,文理交叉,也是工科和理科交叉,理论和实践的交叉,还涉及政产学研用各方面共建的过程,要建立清晰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设计整体培养方案。三是需要把应急人才培养方案转化为教育体系,形成一个学科,体系化应急教育目录。应急是理论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既需要从事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也需要各种解决现实应急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教授马宝成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主题发言中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放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里面,在党的全国性政治报告里是第一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自2018年党和国家组建应急管理部以来,应急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一是加强了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应急管理大应急格局逐的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三是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组建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四是应急管理整体效能不断提升。

中国科学院大应急学院教授祁越在《中国式国家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战略思考》主题发言中表示,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去总结好和理解好,中国式国家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发展,任重道远,须紧扣时代脉搏运用科技的力量,改变传统应急管理方式,是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未来中国应急管理建设与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应急管理方面的问题,它已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日程。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院长汪明在《以普查为契机推进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题发言中表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落实九大工程的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从2020年开始到2022年,为期三年,普查目的就是要摸清全国灾害风险隐患的底数,查明抗灾减灾的能力,客观的认识全国和各地区综合风险水平,为我国自然灾害防治和风险管理工作提供重要支撑,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布局和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这次普查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和风险治理现代化起到关键性作用:一是解决了以风险隐患为视角的灾害防治特别是评估与区划中的基础性关键技术;二是填补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中缺失的一些关键数据和信息;三是推动了向综合减灾和综合风险治理迈进的关键一步。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地球关键带灾害环境领域首席科学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二级研究员申旭辉在《天空地一体化信息感知、融合与灾害特征识别技术现状与思考》主题发言中表示灾害类型从动力学角度,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来自于日地物理过程和轨道动力学,包括空间天气灾害、行星撞击灾害等;第二类来自于大气动力学,如气象灾害、水旱灾害;第三类来自于地球内部,如地震、火山、海啸,叫地壳动力学灾害;第四类生态环境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成因特别复杂。大应急大安全,必须要把这么多非常纷繁的灾害现象归类,这样便于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它,去研究它,去解析它,最后去突破它,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现在拥有多平台系统,多灾种全链条灾害的信息感知,具备了相当的能力。从风险感知到预测预警到应急救援,全链条拥有大量数据。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王建民在《工业物联网数据管理技术及其安全应用》的主题发言中表示近年来工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成为工业大数据爆发的一个重要增量。物联网、工业互联的普遍应用,现在汽车、风电等各种装备上面都有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这些现场网络中就会产生大量的实时数据,并持续连到云上。报告分享物联网数据在设备建模、数据编码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的技术挑战,介绍了IoTDB在生产安全中的应用案例,展望了工业实时数据库广泛应用将为生产安全保驾护航。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宏伟在《科教兴国战略视角下我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路》的主题发言中表示,应急管理是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力,适应力,才是我们应对不确定时代的唯一的确定性。应急管理需要在三个视角下去站位去思考:一要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要推进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要有效塑造和维护国家安全。

石化盈科信息技术公司高级副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蒋白桦在《石油化工行业应急指挥研究与实践》主题发言中分享了智慧应急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实践应用。石化行业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因为有这些行业属性,一旦出现意外,不但造成生产事故,还可能产生一些次生灾害,造成很大的社会面的应急处理事件。石化行业智慧应急指挥主要面向生产安全应急指挥,包括产业链的安全。石化行业智慧应急统一指挥平台,包括监测运营、资源共享、联动处置、模拟演练4个核心业务。该平台拥有风险预知、实时的感知、快速的响应三项关键能力。平台的重要技术支撑就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如融合通信,传感的设施、现场的监控等。

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航先生在《信息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应急救援与物资保障思考与实践》主题发言中表示,基于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结合信科集团“两大两优”领域、实现“产融信”深度融合的发展定位,提出了一带一路应急救援与物资保障基地战略构想,打造了针对“非专业团队”的安全应急人才大数据平台以及整合园区现有资源、构建平战一体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袁航强调公司将努力发挥央企担当,为创建中国一流安全应急产业科技融合创新平台不断做出贡献。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委副书记、区长郑丹辉在《应急产业发展与区域应急治理》主题发言中表示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了系列的政策措施,安全应急产业迅速壮大,成为新朝阳产业和新蓝海。江门定位广东省安全应急和环保产业的核心城市,紧紧围绕国家和省的产业规划,抢抓创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重大机遇,谋划安全应急产业园区、应急管理学院、应急科普体验中心、大湾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五位一体的安全应急发展格局,布局全生态空间,打造全产业链、全服务链的安全应急产业集聚区。

就在论坛举办的同一天,江门安全应急产业(北京)孵化器在京揭牌,孵化器作为江门应急安全产业在京合作与资源对接窗口,服务于江门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示范基地发展,打造安全应急产业策源地,创建安全应急产业高层次人才创新中心,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智库为目标,作为论坛最后一个环节,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学院副教授宋元涛就智慧应急创新发展研究论文征集进行了发布。

本次论坛,专家们发言理论性强、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观点前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应用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应急人强烈的使命担当,对于推进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